首页 >热讯网 > 行业要闻 >

秋水长天赴美丽之约

◇在人口稠密的老城区,南昌没有将拆违区、斑秃区、废弃地、边角地带等转为商业用地再开发,而是“见缝插绿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◇几处绿色的江心滩,与滕王阁、扬子洲等景点连成一片,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盛景得以重现

◇随着赣江沿线码头整治及环境治理的推进,渔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,禁渔后鱼类资源更加丰富多样,为江豚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

文 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 程迪 黄浩然

位于南昌市高新区的鱼尾洲湿地公园(2021年12月4日摄) 周密摄 / 本刊

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

一千多年前,唐代诗人王勃临江远眺,在传诵千古的《滕王阁序》中勾勒出一江两岸宁静致远的美景。

一千多年后,漫步南昌城区,在初夏的水汽氤氲中,亦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态之美——

推窗见绿、转角遇景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;作为新晋“国际湿地城市”,水域面积占比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;江豚嬉戏于赣江水域,上千只白鹤翱翔于城区上空,珍稀物种是常年相伴的“邻居”……

今日南昌,一幅天蓝、地绿、水清的多彩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转角遇见绿

微风轻抚,竹叶婆娑。

南昌市青云谱区洪都街道洪科社区,一片占地900多平方米的“邮票绿地”洪溪竹园映入眼帘,景亭、廊架、石桌椅点缀其中,廊下老人唠着家常,亭边儿童嬉戏玩耍。

“过去是老旧小区,现在是靓丽新居,这片自留菜地已经成了共享公园。”在洪科社区住了30多年的居民夏秋保说,在刚过去的“五一”假期,常有路过的游客“打卡”拍照。

青草遍地、翠竹成荫,社区之变体现南昌的城市治理理念。

老城“见缝插绿”——

房挨着房、屋连着屋,青云谱区位于南昌市老城区,43.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常住居民35.7万人。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洪科社区,就是青云谱区老旧小区的典型代表——60栋住宅楼里,“挤”着居民3025户,共计9805人。

两年前,面对老城区人口稠密的情况,南昌没有将拆违区、斑秃区、废弃地、边角地带等转为商业用地再开发,而是“见缝插绿”。例如,在洪科社区改造中,围绕建设“邮票绿地”,就得到了超过九成居民的赞同。

改造半年多后洪科社区变了模样——晴时,居民漫步游步道上,谈笑风生;雨时,三两憩于凉亭,静观赏景。华灯初上,绿地热闹起来,跳广场舞的人们跟随音乐律动,笑容灿烂。

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。”南昌市城管局局长罗建华说,“邮票绿地”规划前,调查问卷就发到了市民手中,通过深入了解市民需求,让广大民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。

新城“空地留白”——

风和日暖,风筝在青云间翩然飞舞;碧空清澈,草地上游人或三五围坐,或支起帐篷……毗邻南昌商业地标华润万象城,红谷滩区城市地标摩天轮脚下的风筝广场,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,从空中俯瞰好似新城区建设的“留白”。

7年前,这片“寸土寸金”的区域地价不断上涨。若将如今的风筝广场折算成周边商业综合体拿地价,价值超过1.5亿元。然而,南昌的城市规划者却将这块市民经常放风筝的休闲区域保留了下来,还铺设排水设施,换上高品质的草坪,解决了雨天排水和草皮斑秃的问题。

民乃城之本。在新城建设中,南昌没有一味“摊大饼”,而是在方寸之间精心布置,把百姓需求放在心间,将一些空地建成健身场,满足老百姓休闲锻炼需求;在一些商圈建起历史文化长廊,给群众带来精神滋养。

“一座城不仅要有楼群广厦,也要有绿草如茵的‘留白’。”南昌市林业局局长杨雨晨说,目前,南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%,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.05平方米。

城郊“揽山入城”——

在罗亭镇花溪谷里,美丽乡村搭起露营市集;在磨盘山森林公园,草地音乐会引游人高歌;在太平镇户外运动节,马术运动吸引游客驻足……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南昌城郊湾里管理局各景区景点,累计接待游客29.36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65.69万元。

开门向翠微。湾里全境森林覆盖率达73.27%,大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2万个以上,守住了这份生态资源,也让越来越多居民在家门口吃上了“生态饭”。

盘活乡村闲置农房,去年28家规模较大的民宿开业经营;促进家门口旅游就业,新增村民参与经营服务性岗位近千个;整合区域土特产,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额超7000万元,村集体平均年增收超30%……

“在巩固绿色生态资源的同时,让绿水青山‘底色’更足,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”湾里管理局党工委书记龚志强说。

构筑生态廊道

水草摇曳、鱼翔浅底,不时有鹭鸟拍翅腾跃,湖面泛起层层涟漪;水杉、香樟、落羽杉等组成的林岛密布、芳草茏郁,与远处的城市建筑相互映衬,宛若一座城市“漂浮森林”。

这方占地51万平方米的鱼尾洲公园,2022年从43个国家的7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,斩获国际AZAwards奖的景观设计奖与环境领导力两大奖项。

在这里,常能看见一群来自不同国家、肤色各异的环保志愿者开展环保活动。江西财经大学雷锋国际志愿者队队长、孟加拉国留学生吴迪回忆说,这里曾是臭气熏天的鱼塘,经过精心改造变成了如今的模样,“在这里宣传环保观念,再合适不过。”

南昌高新区城市管理局园林景观及环境科工作人员杨毅介绍,为打造这片美景,当地在原有水田的基础上进行人工筑岛,打造水下森林和水上森林。水下森林主要由改良型苦草、水生动物、浮游生物构建,水上森林则有池杉、水生植物、滩涂地,保持生态基底的同时,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的治理和保护。

鱼尾洲公园之变,恰是“湿地之城”南昌建设生态廊道的生动注脚。近年来,南昌立足资源禀赋修复湿地生态,因势成景保护赣江水源,景城融合促进生态宜居,持续构筑生态廊道。

湿地被誉为“地球之肾”和“物种基因库”,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。南昌市天然水域及湿地面积为12.6万余公顷,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近29.87%。去年11月,在瑞士日内瓦的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分会场上,南昌获得“国际湿地城市”荣誉,这代表着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。

“南昌立足湿地资源禀赋优势,实施了玉带河、象湖、幸福渠等一系列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。通过截污纳管、水系连通、自然岸线恢复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等措施,修复了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,改善了城乡人居生活环境。”南昌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宏文说。

大年初一,滕王阁畔,10万发礼花闪耀南昌夜空、“刷屏”网络,吸引3000万人次观看直播,也让一处名为“老官洲”的地名进入众人视野。

空中俯瞰,赣江犹如一条绿丝绦,嵌在城市中心。自古以来,南昌有“七门九洲十八坡”的说法。仅滕王阁附近,就有裘家洲、老官洲、扬子洲等。然而此前,这些被誉为“赣江之心”的滩涂,河床裸露、岸线暴露、洲滩环境杂乱无章。

两年前,南昌启动裘家洲、老官洲生态保护工程。南昌市水利局局长杨先国介绍,当地一方面通过修建生态护岸,抛石固脚,进一步稳定和保护洲体岸线;另一方面,依托现有洲上湿地,栽种芒草、芦苇、鸢尾等植物或播撒草籽护面,并修建环洲道路。

“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洲体生态系统的承载力,逐步修复和增强生态功能,更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,对保护赣江水源起到重要作用。”杨先国说。

荒滩变景观的背后,折射出将湿地植入城市的建设理念。站在赣江之畔的秋水广场,只见几处绿色的江心滩,与滕王阁、扬子洲等景点连成一片,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盛景得以重现。

城市有湿地,生活多诗意。在南昌市委、市政府看来,湿地与城市深度融合,需要久久为功。

瑶湖湿地公园、九龙湖湿地公园、艾溪湖湿地公园、马兰圩湿地公园……每逢节假日,一顶顶多彩帐篷,与碧绿广阔的湿地相映成趣。

湿地公园多了,是老百姓的直观感受,也是南昌探索湿地综合利用的生动体现。

“一江十河串百湖”,南昌依托丰富的水系资源优势,依河依湖打造城市休闲公园,城市绿道不断延伸。“通过搭建这些生态廊道,形成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,让城市更加生态宜居。”陈宏文说。

“微笑天使”回来了

2022年以来,拍摄江豚十年的生态摄影家余会功明显感觉到,赣江流域南昌段的江豚越来越多。几天内,他就看到了30余头江豚的身影:“其中大多是母子豚,说明它们的数量正在增加。”

江豚是水生态环境优劣的“晴雨表”。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年华分析说,随着赣江沿线码头整治及环境治理的推进,渔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,禁渔后鱼类资源更加丰富多样,这些都为江豚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
时隔40余年,江豚再次嬉戏于赣江扬子洲水域,这是南昌呵护生物多样性、提升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直观展现。

在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内,保护区创始人周海燕在今年4月送走最后一批北迁白鹤后,旋即开始与农户们忙着在藕田里耕种,为今秋白鹤归来越冬做准备。

每年,全球约98%的白鹤从俄罗斯启程,飞越五六千公里,在鄱阳湖区越冬。五星白鹤保护小区,因最近观测距离不到20米,被称为“人类距离白鹤最近的地方”。

几年前,鄱阳湖畔近500亩藕田被白鹤“相中”,到这里集中越冬。周海燕与志愿者们发起众筹弥补农民损失,并为白鹤租下藕田建立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,作为白鹤的“越冬食堂”。如今,在政府部门支持下,藕田已扩大到1050亩,每年来此越冬的白鹤“用翅膀投票”,数量稳定在1000只以上。

破解“人鸟争食”只是开端,为长久留住白鹤,南昌市加大规划布局力度,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打造白鹤小镇。搭建观鹤平台、观鸟廊道,当地先后建设了十里香樟生态跑道、千鹤文化村、白鹤科普馆、观鹤长廊等景点和设施。

南昌市委常委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万征说,为守护白鹤等珍稀濒危候鸟越冬,当地探索形成了“政府主导+社会参与+监督考核”的模式,不仅为候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环境,还唤起了社会各界对白鹤的关注,小镇年均接纳游客30万人次。

鹭鸟求偶、育雏;人们拍摄、巡护……江西南昌市象山镇,有许多特别的“鹭鸟照相馆”。

每年3月初至7月底,约30万只鹭鸟从东南亚等地飞来栖息繁衍。从4000亩到8000多亩,象山镇森林覆盖面积在过去30多年间翻了一番;鹭鸟数量也增长了十倍,俨然一处“鹭鸟王国”,每天吸引数百名游客前来观赏和拍摄。

周边村民纷纷开办“照相馆”,建摄影台、办民宿和农家乐,方便“鸟友”近距离拍鸟,村民因此年增收过百万元。

随着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,在村民们看来,爱鸟护鸟就是守护绿水青山,就是建设生态文明。更让他们惊喜的是,许多游客也开始参与进来。

“一些摄影爱好者的护鸟行为让我很感动,他们白天给鸟拍照,晚上自发在森林里巡视,看到从树上掉落下来的雏鸟,会架起梯子将它送回巢中。”开办农家乐十余年的村民朱宏美告诉记者说。

天蓝水清山绿,万物和谐共生。绿动南昌正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生态名片。

(《瞭望》2023年第30期 )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Rex_27